为了贯彻执行九部委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的会议精神,从源头上打击取缔非法农药生产企业,规范农药生产和经营秩序,从3月11日开始,工业和信息化部派出的联合调查组将对农药生产企业相对集中的江苏、山东、河北等省,依据《农药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展开调查。本报派记者全程跟踪此活动。
据了解,由工信部产业政策司组织,由农药工业协会、法律专家、相关省经贸委和发改委等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将重点针对生产啶虫脒、吡虫啉、百菌清和二氯喹啉酸的农药企业进行调查摸底。
据介绍,吡虫啉属硝基亚甲基类内吸杀虫剂,啶虫脒是一种新型广谱杀虫剂,百菌清属高效、广谱杀菌剂,二氯喹啉酸属激素型喹啉羧酸类除草剂。农业春耕在即,是这些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的需求旺季。近期工信部产业政策司接到多起举报,反映一些未经过核准、不具备生产资格的企业在违法从事农药生产。这不仅扰乱了行业秩序、损害合法生产企业利益,还逃避政府监管、无视环境责任,严重违反了农药管理的法律法规。江苏省经贸委、山东省经贸委和河北省发改委对此非常重视,组织调查组对辖区内的农药企业进行严格排查。工信部有关人员表示,将协同相关执法部门对违法企业追究法律责任。
一些企业反映,假冒伪劣农资产品屡打不倒,很重要的原因是制假成本远远低于打假成本。正规农药企业的“三废”处理装置投入少则几百万、多则上千万元。而违规生产的小企业,基本的生产工艺都不完全,更谈不上“三废”处理装置了。但这种没有环保成本的产品在价格上有优势,一些农资销售商,购进少量名优产品做样子应对执法部门检查而大量销售假冒产品,其结果是大企业产品常常被查,假冒伪劣产品反不被关注。同时一些冒牌农药被检出后,被冒牌企业还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来举证以证明不是本企业产品。这种现象近年来在市场上畅销的如啶虫脒、吡虫啉等农药产品上尤为突出。违规农药企业不仅扰乱了农药市场秩序,还牺牲了环境,严重阻碍了农药行业的健康发展。
根据业内有关人士建议,要针对制售假劣农资的重点产品、重点单位和重点区域,认真梳理线索,深挖源头,严厉打击制假售假黑窝点,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切实打击违法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使制售假劣农资者付出最沉重的代价。在此次活动中,目前本报派出记者正随调查组在江苏、山东参与调查工作,并将跟踪报道调查组的工作进程。
(转载自:农资导报,来源:王爱娥、张四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