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全国新农药创制学术交流会在杭州召开
第八届全国新农药创制学术交流会于5月6~7日在杭州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化化工科学技术研究总院组织召开,来自全国农药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以及部分企业、行业协会的代表约160人参加了这次交流会。李钟华副院长主持会议,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罗海章理事长、中化集团技术发展部王龙根主任分别致词。
大会邀请了四位国内著名专家作专题报告,华东理工大学校长钱旭红教授报告了“绿色化学农药先导结构及作用靶标的发现与研究”,全面回顾和总结了农药方面第一个“973计划”项目完成情况,提出了第二、三个“973计划”项目的目标和任务。全国农技推广中心药械处邵振润处长报告了“我国农业主要病虫草害发生、防治对农药创制的需求”。近年来,我国水稻螟虫等防治年均16.3亿亩次以上,经防治后实际损失稻谷近百亿斤;小麦锈病和蚜虫防治年均13.2亿亩,防治后实际损失小麦98.5亿斤;玉米螟防治年均8.2亿亩,实际损失玉米77.4亿斤;大豆草地螟等病虫草害年均防治2.4亿亩,实际损失大豆13.7亿斤;2001~2004年亚洲飞蝗和西藏飞蝗等杂草性害虫发生60~100万亩次,二、三代粘虫在西南、华南和东北的局部危害玉米比较重,甜菜夜蛾、甘蓝夜蛾和斜纹夜蛾局部发生;2002~2004年农田鼠害防治累计15.8亿亩次,涉及农户超过3.4亿户,年均造成田间或农户储粮损失100亿公斤;2002年农田草害11.33亿亩,减产粮食175亿公斤。由于用药频繁,病虫草抗药性问题较为突出,如二化螟对杀虫单(双)、三唑磷抗性达中等到高抗水平,尤其在长江流域稻区;小麦赤霉病对多菌灵高抗、对三唑类粉锈宁也表现高抗;小菜蛾、甜菜夜蛾、蚜虫、粉虱、霜霉病等蔬菜病虫及果树螨类抗药性问题比较突出;稗草对杀草丹、丁草胺产生抗性,东北玉米田长期使用阿特拉津对马唐抗性上升,四川百草枯使用地区对通泉草出现明显抗性等。从防治上考虑需要开发的农药,邵处长指出由于我国属于季风气候区,农作物病虫草害常年发生且较严重,迁飞性害虫受季风影响明显,这就决定了我国杀虫剂用得多。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每年生物灾害防治面积都在60亿亩次以上。2006年农作物病虫草鼠防治面积77.49亿亩次,其中病虫防治62亿亩次,应用农药32.42万吨,其中杀虫剂17.11万吨、杀菌剂6.92万吨、除草剂6.37万吨、杀鼠剂0.20万吨、生物农药1.07万吨、其它农药0.74万吨。国内用药除农作物防治外,还有草皮、花卉、畜牧、卫生等非农用途,因此实际使用量还不止这些。其次,从细分市场来看,主要是水稻上用药量大。2006年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面积中,水稻20.84亿亩次、小麦9.72亿亩次、蔬菜5.94亿亩次、玉米5.78亿亩次、棉花5.28亿次、大豆1.92亿亩次、油菜1.04亿次。从使用方面考虑,邵处长提出要加强有机硅、植物油等助喷雾剂研究、以及防漂移制剂的研究。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吕龙研究员报告了“绿色化学农药的创制研究”。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李宝聚研究员报告了“我国蔬菜病害类型、防治药剂与杀菌剂筛选”,李研究员列举了我国需要杀菌剂防治的21个属(类)蔬菜病害,建议“老药新用”寻找新的防治靶标(对象),根据病害的发生特点制订新的防治方法,开发适合不同作物的农药剂型。大会交流的还有中科院上海有机所的“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研究油菜籽中听天丙酯草醚的残留”、浙江新安化工的“高浓度双甘膦催化氧化合成草甘膦新工艺”、沈阳院的“氯虫苯甲酰胺类似物的设计、合成及杀虫活性研究”、湖南院的“Strobilurin杀螨剂IAa和杀虫剂IBa的创制研究”和云南大学的“公牛链霉菌ECO00008产生的新磷氮霉素A:分离纯化、结构解析及其抗植物病源真菌活性”。会议还分合成组、筛选及应用技术组进行学术交流,通过交流评选出优秀论文并颁发了奖励证书。本届会议共收到论文120篇,编辑成论文集,内容涵盖综述、基础研究、新化合物的合成、分析与生物活性研究、制剂加工及行业共性技术等,还首次发行了《具有专利保护的农药品种统计报告》、《1993-2004年中国公开的农药活性新化合物专利申请研究报告》以及《世界农药专利跟踪研究所度报告》等7个报告。
我国农药创制工作在中化化工科学技术研究总院的带领下,争取到国家科技部“十五”科技攻关和“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以及863计划的经费资助,参与研究开发的单位有70多家,参与研发人员有1000多人,创制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药新品种,已有31个创制农药取得农药登记,其中7个品种获得正式登记,推广面积达2.2亿亩次,新增产值10亿元,其中6个创制品种销售额超过5000万元,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农药创制工程”项目验收在即,有关方面正在着手开展“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研究内容的调查摸底,并且拟对研究的方向和支持的重点进行调整。有关专家呼吁创制要进入企业,要让有很强市场开拓能力的企业成为农药创制的主体,建立农药创制的新型合作模式,才能使农药创制工作步入良性循环。
(南通市农药协会 戴宝江)